找到相关内容383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学的组织法

    灭百年之后,印度东部跋耆族的僧侣对戒律发生异议,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,引起了诤论,而导致第二次的结集。  论争起因于戒律的波利城比丘耶舍,在毗舍离游化时,看见当地跋耆比丘于布萨日接受信徒的金银布施,...福德、自利利他,而导入于出世法的大乘思想。多说佛陀及弟子的事迹、出家戒律和在家信徒如何修行等。经文是按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,从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,所以称为增一。  《杂阿含》偏重于教理的阐明,《中阿含》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169144.html
  • 张元隆: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谨慎思考未来的善恶果报而因此止恶修善,戒律,才不至于随着烦恼情绪的意气用事,而将来后悔莫及。 ...义为觉者。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,精确的定义是轨,即不变的轨律。佛与法的缀合语,应解说为佛的法。本来,法是“非佛作亦非余人作”的;本来如此而被称为“法性法尔”的;有本然性、安定性、普遍性,而被称为“法性...

    张元隆 (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4.html
  • 中峰明本与日本入元求法禅僧

    和元年(1352)于此山去世。   义南禅师,俗姓源,为彻翁和尚的祖弟。出家后久居律寺,戒律。因慕禅宗教外别传之旨,入元参学于明本坐下,“解悟莹彻”。元顺宗钦佩其德行,赐菩萨号,故称“义南菩萨”。...远溪雄上人求加布衣为说偈”,卷中“示雄禅人”四则。 《远溪祖雄禅师之行实》、《续扶桑隐逸传》、《本朝高僧传》、《延宝传灯录》 杰山了伟 (如伟) 大德十一年,德治二年(...

    纪华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2473476.html
  • 《智悲精滴》——末世众生现形

    纵使历经数劫也不能完全道尽。目睹了不如法的出家人的这些行为,我们更应该远远避开这些相似的出家众,前往寂静的处所,去精进修胜妙的佛法。 前面我曾经讲过,有一些在家人并未听闻过佛法,也从来没有修学过戒律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取舍因果,也还情有可原。但有些人明明在善知识面前听受过这些道理,却不能身体力行,还要终日散漫放逸,这的确让人心生厌烦。假若一个人不能认真地守戒律,并且明知故犯,其过失会较通常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1876317.html
  •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

    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》、《宝镜三昧本义》、《楞严经势至圆通章》等。   十三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  实贤(1686—1734年)字思齐,号省庵。十五岁出家,经典过目不忘。二十四岁受具足戒,戒律,...”中,善导流就被定位为接引下根机者。而重义理、重悟解的慧远流则被视为上根机者的修行法门。   唐宋以后,禅净双修,或摄净归禅之风,甚为激烈,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或名念佛漫延各宗派间,成为中国佛教各派共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879202.html
  • 温州宗教历史概况略析

    法师,戒律,学识渊愽,向其求学《七灭诤》。后日皇与幕府奉他为戒师,成为日本涌泉寺开山之祖。故温州律宗对日本律学起传法作用。自南宋之后,近千年来,温州佛教对律宗一派基本上未加重视。   清末民国初,...重修,建宝塔一座,并建:子晋桥、沐萧池、“六枫秋艳”诸景。   法华寺:在乐清南岳平盆山。始建于唐,昭宗赐额,鸿莒法师主事,僧严戒律,甚精《法华经》,故名:法华寺。   聖寿禅寺:俗称之:仙岩寺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4381383.html
  • 《格鲁善教昌盛愿辞》讲记

    盲目地修。认识层次高才能进入到高深的修法,认识层次达不到的话,根本是不可能证悟的。所以,必须要提高认识层次,提高素质,由戒律和智慧层次的提高,才能进入证法的修习。   “学问断悟成就均出色”, ...人际关系好,让人见了以后有亲近感,能肃然起敬。 但现在是末法时代,这样的僧人很少了,佛法被轻视和被严重破坏,戒律不能够被清净守。有的寺院成了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,有的寺则纯粹是为了挣香客、游客的钱而建,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382962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四)

    往来,我的神识不可能到佛国去,因为这不是三昧的内容。那末,我的神识怎么能与佛的威神相通的呢?   《般舟经》说,有三件事可以在定中见佛:一是戒律,没有犯戒;二是有大功德;三是佛的威神。问:凭佛的...)。空空三昧,即悟得空空的三味(禅定)。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·问乘品》:「何等为空空?一切法空,是空亦空,非常非灭故。何以故?性自尔,是名空空。」本书第十七章   ⑤五缘:戒清净、衣食具足、闲居静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5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规律去修头陀行,而是直接进入菩萨行,所以,戒律的优波离必须提出这个问题,以断诸比丘之惑。在由凡夫修行成佛的漫长的过程中,修到十地等觉菩萨也还有一念烦恼——度众生。在没有成佛以前,烦恼是不容易彻底断...毕竟也要超出三界,了脱生死,诵经、坐禅、戒一样也不能少。试问,一个家庭、一个单位、一个小社会乃至一个国家,多有一些这样“独善其身”的人,不是也很好吗?小乘修解脱,要达到此目的,同样需要跳出三界,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虚云戒制思想及其实践析论

    ,深研佛教戒律并予以积极阐扬,志在重扬佛教的正信正行正法。   《楞严经》云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在佛法中,不论是大乘、小乘,以及禅、净、密、律各宗,都是以戒为根本...三学之中,以戒为本。良以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若能戒清净则定慧可自圆成。”[[16]]“夫戒者,生善灭恶之基,道德之本,超凡入圣之工具。”[34] 他特别强调,对于修行者说来,“戒律如行路有资粮。”...

    陈金凤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294095.html